一、膠塞顆粒與水的物理不相容性導致分布不均
1. 顆粒疏水性與聚集傾向
橡膠塞材質(如丁基橡膠)具有疏水性,清洗過程中脫落的微粒易因表面張力形成聚集體,無法均勻分散于水中。光阻法的檢測原理依賴于顆粒單分散且穩定懸浮,而聚集的顆粒會因光學信號重疊導致誤判(如將多個小顆粒識別為單個大顆粒)或信號丟失。
2. 密度差異與沉降動力學
橡膠微粒密度(約1.0–1.2 g/cm3)接近水,但25 μm以上顆粒仍會因重力逐漸沉降(斯托克斯沉降速度約0.03–0.12 mm/s)。清洗液靜置時,大顆粒迅速沉降至底部,導致垂直方向上濃度梯度顯著。光阻法采用動態流動檢測(如取樣時液體流過檢測池),可能僅捕捉到上層懸浮的小顆粒,而忽略底部沉降的大顆粒。
二、光阻法的技術局限性與漏檢風險
1. 部分抽檢的統計學缺陷
光阻法通常抽取有限體積(如1–10 mL)進行檢測,而清洗液總量可能達數百毫升。若顆粒因沉降或聚集呈現非均勻分布,局部取樣無法代表整體顆粒分布。例如:
沉降顆粒集中于容器底部,未被取樣管路吸入。
聚集顆粒可能因體積過大堵塞取樣口,導致檢測數據偏低。
2. 光學檢測的物理限制
顆粒透明度與折射率干擾:橡膠微粒可能為半透明或與水的折射率差異較小,光阻法依賴的光強衰減信號較弱,易被噪聲掩蓋,導致漏檢。
非球形顆粒的誤判:光阻法默認顆粒為球形,通過投影面積換算粒徑。橡膠碎片多為不規則形狀,實際粒徑可能被低估(如長條狀顆粒僅按短軸計算)。
3. 檢測中的“時間窗口"問題
光阻法需顆粒逐個通過檢測區,若顆粒沉降速度過快(50μm顆粒沉降速度0.12 mm/s),在檢測過程中可能未抽取到即已沉降,導致漏檢。
三、顯微計數法的優勢與適用性
1. 全量捕獲與靜態檢測
顯微計數法通過濾膜過濾收集全部顆粒,無論其是否沉降或聚集。通過顯微鏡直接觀察濾膜表面,可檢測所有粒徑≥1μm的顆粒,避免因分布不均或沉降導致的漏檢。
2. 對顆粒特性的強兼容性
形狀與透明度:顯微鏡可直觀識別不規則形狀顆粒,并通過調焦觀察半透明顆粒的三維結構,避免光阻法的誤判。
顏色與材質:深色或高反光顆粒在顯微鏡下更易辨識,而光阻法可能因信號飽和或衰減無法準確檢測。
3. 定量分析的全面性
顯微計數法可同時統計顆粒數量、粒徑分布及形態特征(如纖維、碎片等),符合藥典對注射劑微粒的嚴格分類要求(如USP<788>中區分“不溶性微粒"與“纖維")。
四、實際案例與標準支持
1. 藥典標準與行業實踐
《中國藥典》(2025版)與USP<788>明確規定,對于可能含沉降性微粒的樣品(如膠塞清洗液),優先采用顯微計數法。光阻法僅適用于均質溶液(如注射液成品)的快速檢測。
2. 實驗對比數據
研究表明,對同一批次橡膠塞清洗液:
光阻法檢測結果(25μm以上顆粒:50個/mL)顯著低于顯微計數法(120個/mL),差異主要來自底部沉降顆粒的漏檢。
顯微計數法還能額外識別出30%的纖維狀顆粒,而光阻法將其誤判為球形顆粒。
注射用橡膠塞清洗液中,顆粒因疏水性聚集、沉降特性及不規則形態,導致光阻法存在分布不均漏檢、信號誤判及抽樣偏差三大缺陷。顯微計數法通過全量捕獲、靜態觀察及形態分析,能夠全面、準確地評估微粒污染水平,是更可靠的選擇。工藝驗證與質量控制中,應優先采用顯微計數法,必要時輔以光阻法作為快速篩查手段。
電話
微信掃一掃